2016年是学校“十三五”规划的开启之年,也是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关键之年。人事处的各项工作以学校的“十三五”规划为依据,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,牢牢抓住“省部共建”“市校合作”的重大机遇,坚持内扶与外引并举、素质提升与结构优化并重的原则,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,以高端人才引进和青年人才培养为抓手,创新人才工作机制,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政策,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。
一、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
进一步贯彻落实《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》,健全师德考核机制,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修养;利用庆祝第32个教师节的契机,与宣传部、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一起,广泛宣传先进事迹,交流教书育人工作的先进经验,营造崇尚师德、争当模范的舆论环境。
二、加速高层次人才的引进
充分利用国家、省、地方和学校等人才政策,加大对高端人才集聚、培养力度,推进高层次人才可持续发展。完善“以学校为主导,以学院为主体”的人才引进工作运行机制,试点“优势学科”用人自主权的下放工作;积极选聘海外人才引进联络员,逐步在北美、欧洲等地搭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联络站;成立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,协调好人才引进过程中的相关事宜,会同学科办、科技处、人文社科处和各学院编制进人计划和引才重点;开设“人才引进绿色通道”,实行高端人才引进“专人服务制”、“定期联络制”。
2016年,力争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00名,其中杰出人才2-3名,领军人才3-5名,海外人才60名左右,毕业于重点高校的人才120名左右,选留本校毕业生控制在10%以内,同时聘任讲座教授20名左右。到本年末,教职工规模达到4000人,专任教师达到2200人。
三、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
做好各类人才工程培养对象的选拔、培养工作;实施扬州大学“高端人才支持计划”;加强学校与地方的人才资源共享,实施“绿扬金凤计划”,支持教授、博士“柔性进企业”,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,用足地方人才政策和专项经费。
2016年,力争国家级人才1-2名,省级10个以上,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1-2个,省级学术带头人和省级青年骨干教师12人左右;另外,遴选扬州大学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5人左右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0人左右和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5个左右;选拔培养扬州大学“高端人才支持计划”培养对象20人左右。
四、加快实施教师队伍国际化工程
加快教师国际化进程,推进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,努力拓展教师的国际学术视野和学术人脉,提升人才对外交流合作的能力与活力。通过政策导向,激励教师申报国家留学奖学金、江苏省政府留学奖学金和江苏省青年骨干教师境外研修计划等项目;继续实施“学校公派”项目,设立专项经费,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和重点科研机构进修、访问和合作交流,加大人才的国际交流范围、层次和力度。
2016年,计划选派100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和辅导员赴境外高水平大学深造。
五、完善青年人才成长发展机制
继续实施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。坚持“按需培养、保证重点、学用一致、注重效益”的原则,继续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攻读海内外重点名牌高校博士学位,加快师资队伍博士化进程。实施“青年教师顶岗实践计划”。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、合作研究或承担科研开发任务,增强相关行业实践锻炼,提高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。完善“青年教师导师制”。充分发挥学校老一辈学科学术带头人的传、帮、带作用,帮助青年教师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顺利完成角色转变,提高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,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岗位要求尽快融入相应的教学、科研团队。
六、做好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
开展第三轮全校岗位设置与聘任,修订聘任细则,优化人才资源配置,建立教师基本工作量制度,不断完善教师岗位聘期考核。有计划分流学校本部人员到广陵学院,促进学校本部人员有效配置。健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及基本资格条件,做好2016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,继续实施青年教师职称晋升,特别是晋升教授的“绿色通道”制度。认真调研,统筹规划,做好新一轮科级干部岗位设置和聘任工作,优化科级干部队伍结构;开展事业单位编制核查;积极开展直属附属医院人事管理的调研等相关工作。
七、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
根据国家和省全面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,扎实细致地落实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各项任务,做好基本工资调标和养老保险预扣代缴的工作,并根据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,适时调整学校教职工退休和返聘政策,同时积极做好相关政策宣传工作。
八、完善薪酬分配制度
会同财务处、国资处等职能部门,做好经营实体的绩效目标管理工作,完善绩效奖励与对学校贡献率挂钩的机制;完善有创收单位的绩效奖励、绩效经费承担和创收分成机制。做好全年工资变动及年终业绩绩效的审核发放工作。
九、加强博士后流动站建设
完善博士后管理制度,积极招收优秀博士来校从事博士后研究,优化学科研究队伍建设;实施师资博士后制度,将博士后研究人员作为学校师资队伍的来源之一;进一步扩大博士后招收规模。
本年末,在站人数力争突破200人,其中,脱产博士后(含师资博士后)达到40人。
十、加强非事业编制人员的管理
逐步完善我校非事业编制人员管理的有关制度,规范非编用工岗位设置、人员聘任、管理、考核、辞退等工作;探索科研助理的聘用机制;加强非编职工的薪酬管理,进一步提高非编用工的效益。